首页> 行业新闻

吴晓玲最新讲话已定调 5大信号要趁早看清

发布时间:2018-09-17 17:21 文档编号:

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农业农村部的种业管理发生了变化,成立了种业管理司,由种子升级为种业,同时将畜禽种业的职能也加入进来,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指示要求,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种业强国。

 

为了加快提升种业创新水平,农业农村部接下来将有五大具体措施要落地,也释放出五个方面信号,尤其第四方面,一定要重视。吴晓玲表示,要以水稻等作物为试点,探索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建立审定品种、登记品种后评价机制,撤销缺陷品种的审定、登记;推进DNA鉴定在品种权保护、品种审定和品种登记中的应用。

 

916日,在2018全国种子双交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十六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种业高峰论坛”上,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吴晓玲作了题为《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全面提高种业创新水平》的报告。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吴晓玲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芯片,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种子工作和种业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点来抓,多次进行部署安排,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种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01、种业创新成效显著

 

1)种业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印发《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已有12个省(市)开展了普查工作,新收集种质资源3万份。目前,我国长期保存种质资源达到50万份,居世界第二位;在此基础上,鉴定挖掘了一批具备高产稳产、优质专用、抗病虫、节水抗旱等特性的优异种质资源。

 

种业基础研究取得新的进展,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和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国际领先,细胞染色体工程与诱变育种技术应用并行国际,研制了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率先构建了小麦AD基因组框架图,育种技术正由传统育种向分子育种转变。

 

国务院批准同意印发南繁规划,26.8万亩保护区、5.3万亩核心区纳入基本农田范围,实行用途管制,从根本上保证了科研育种南繁用地的需要。种业提升工程建设了一批种子创新基地。

 

2)自主创新明显增强

 

以四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攻关为抓手,构建产学研政结合的育种创新体系,在籽粒机收玉米、节水小麦、优质稻、高蛋白大豆等领域取得突破。目前,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生产用种,100%为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玉米自主研发品种面积比重由85%恢复增长到90%以上,蔬菜由80%提高到87%。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量突破2万件,授权近1万件,年申请量居世界第二。

 

3)企业创新明显提高

 

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种子企业发展步伐加快,科研投入逐步加大,前50强企业年研发投入累计14亿元,约占销售额的7.4%,较2011年提高3个百分点,隆平高科、中种集团、大北农等企业科研投入近亿元。企业申请新品种权和审定品种数量均超过50%,获得新品种权数量比2011增长16倍,多家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

 

4)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国务院连续印发国发〔20118号等三个现代种业工作文件,全国人大修订《种子法》,农业农村部制修订了多部配套规章,明确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强化了新品种保护,进一步规范了种子生产经营行为,加大了对套牌侵权的打击力度。目前,“假种子”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假劣种子案件比2011年减少48%,种子侵权案件减少36%

 

02、种业创新面临的新形势

 

回顾过去,中国种业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面向未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种业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中国种业还要面对全球科技革命与市场格局新的变化。

 

一是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20世纪以来,全球种业科技先后经历了矮秆化、杂交化、生物技术三次技术革命。当前,世界范围内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种业科技革命正在推动种业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发生着深刻变革:以生物组学、合成生物学等为代表的前沿学科揭示了性状形成机理,理论突破正在形成;以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为代表的技术加快进步,使育种定向改良更加便捷,育种效率几何级增长,育种由随机朝定向、可设计转变,品种“按需定制”正成为现实。

 

二是全球种业市场正在重塑。从2016年开始,陶氏并购杜邦,拜耳收购孟山都,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这三大巨头的形成,不仅仅是市场份额的聚集,更是种业与农化领域的深度融合,是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集成,是对农业生产领域全方位立体式的整合与控制,资本、技术、信息将加快向这些巨头聚集,形成赢者通吃的格局。

 

三是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今年6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自2018728日起施行。其中,放宽了种业领域的准入,与2017年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相比,除禁止类领域没有变化外,取消了小麦、玉米之外农作物种子生产外资限制,对于自贸区,小麦、玉米外商投资比例可提高到66%。中国企业将进入与国外企业共舞时代。

新形势新要求给我们带来新挑战,我们还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种业创新的老问题:

 

一是种业基础性研究薄弱。目前,我国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技术研发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薄弱,前沿性、基础性科研创新支撑严重不足。现在我们用到的育种技术(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杂种优势,诱变育种,以及我们先进的全基因组选择)其发源地都不是中国,表明我们的原始创新薄弱。同时,97%以上种质资源仍未经过深度鉴定分析,优异核心种质创制和功能基因发掘的数量少、速度慢。

 

二是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形成。我国80%以上的企业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80%以上的育种资源和人才聚集在科研单位。而科研单位大多还停留课题组、小作坊式的传统育种方式。另一方面,从事自主创新的企业研发投资也严重不足,前50强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合计14亿元(仅占其销售收入的6.3%),而孟山都、先锋等跨国种业公司每年10多亿美元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10%以上)。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亟待提高。目前,中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上实施的UPOV 1978版本,保护范围榨,保护力度弱,保护效率低,导致原始创新乏力,模仿育种盛行。同时,套牌侵权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影响了育种者的创新积极性和投资者的投资动力。

 

03、五大措施加快提升种业创新水平

 

种业进入新时代,既要正视我们面临的任务重、挑战大的新形势,同时也要看到新机遇。

 

一是领导重视。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今年4月,总书记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海南)基地考察时又指出:种业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业,要继续抓好。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农林牧渔业和种业创新发展。

 

二是投入加大。即将实施的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和继续加大力度实施的种业提升工程,都将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

 

三是改革深化。近年来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文件,核心就是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资源和人才的流动。

 

四是体系加强。新一轮政府部门机构改革中,农业农村部重新组建设种业管理司,各省级农业主管部门也将参照落实,种业管理职能将进一步强化;同时,将实施基层农业综合执法,执法队伍和力量将得到加强。

 

五是种业格局将进一步优化。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种业优胜劣汰的速度也将加快,靠盲目扩张规模、套牌侵权、低价竞争抢占市场的局面将全面得到根本的转变,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由具有育种实力的大企业引领创新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应该说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种业由传统迈向现代种业的十年,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种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十年,今后十年中国种业的黄金期。

 

实现种业强国梦,首先要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加快提升种业创新水平。

 

创新思路。按照习总书记“把我国种业搞上去”的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现代化种业强国为目标,坚持产业主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用协同,构建新时代种业创新体系、产业体系、法律政策体系,全面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推进品种大更换、质量大提升、产业大发展,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主要目标。到2025年,以企业为主体、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为支撑的产学研用协同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作物完成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23家企业进入全球种业前十强,种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有力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35年,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全面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达世界一流水平;前50强企业国内市场集中度提高到70%12家企业进入全球种业前五强,基本建成现代化种业强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更加有力。

 

具体措施(农财君注:非常重要,关乎企业生存的未来)

(一)强化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抓紧修订《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做到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活,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健全资源保护体系,按照以国家保护为主,社会保护为辅的原则,认定一批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和圃;加大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种质资源鉴定创制与开发利用,探索建立有条件共享、利益按比例分配的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机制。

 

(二)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深化四大作物良种攻关,加快优势特色作物良种攻关,联合开展种质资源、品种特性鉴定与品种试验示范,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通上中下游链条,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的种业创新模式,加快高产稳产、绿色生态、优质专用、适宜全程机械化新品种研发与推广;针对科研育种和种子生产需要,加快专用机械、仪器设备等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实现种、管、收、测、检、评全程机械化和智能化。

 

(三)做强做大创新企业。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金融、社会资本作用,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投资合作,整合优势资源,优化要素配置,提高企业育繁推一体化水平。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企业改善科研育种条件,引进优异育种材料,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支持领军企业开展水稻、玉米、大豆等种质资源鉴定挖掘工作,鼓励种业企业参与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和基因测序工作。对于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将绿色通道政策由品种审定拓展到品种保护、种质资源进出境交换等领域。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修订,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举证倒置制度,提升保护水平和效率;以水稻等作物为试点,探索实施EDV制度;针对模仿育种和品种井喷问题,研究提高品种DNA鉴定及DUSt测试标准,建立审定品种、登记品种后评价机制,撤销缺陷品种的审定、登记;加强标准样品管理,健全国家品种标准样品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推进DNA指纹图谱技术在品种权保护、品种审定和品种登记中的应用;推动侵犯品种权等违法行为入刑,加大查处和打击力度。

 

(五)加快种业大数据建设。整合品种审定和登记、品种权保护、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市场监管等信息,建立全国统一的种业大数据平台,强化品种试验、展示示范、种子生产等环节物联网数据采集,与互联网技术集成、大数据系统分析相统一,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种业数据网络,实现种子全程可追溯,管理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

(文章来源:农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