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策法规

江苏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全省种植业结构

发布时间:2017-12-05 09:02 文档编号:

来源:江苏省农委

各设区市、县(市、区)农委(农业局、农林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部署,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种植业绿色发展水平,构建更加协调、更加高效、更可持续的新型种植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现就进一步调整优化全省种植业结构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两聚一高”新实践,立足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协调统一,坚持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同步推进,突出提高农田产出效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重点任务,着力培育一批市场知名度高的大品牌、一批产业链聚合双创活跃的大平台、一批富民带动能力强的大龙头,提升种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市场活力和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动力,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针对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强化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服务指导,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种植业发展全过程,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坚持科技兴农,加快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体制机制、经营方式和模式创新,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树立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理念,完善加工流通全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相互渗透,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附加值,构建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模式,减少区域间同质竞争,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择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带动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推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注重整体效能和可持续性。

(三)主要目标

调整优化全省种植业结构重点实现“一加快三提高”。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绿色高效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2018年全省新增优质食味稻米10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50万亩。提高绿色供给能力,大力集成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积极改善产地生态环境,强化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和用水效率,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2018年,全省化肥使用总量较2015年削减3%,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1个等级,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稳定在58%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81%以上。提高产业竞争力,统筹粮经饲、种养加,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推进全产业链开发、一二三产融合,培育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品牌,拓展增值和市场空间。

二、重点任务

(一)对接重点功能区规划,加快建立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种植业布局。调整优化大宗农作物生产布局,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扩面,实现大宗产品高效化、特色产品规模化,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发展。调优种植业布局。根据“1+3”重点功能区规划,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优化种植业生产力区域布局,构建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集群集聚发展。按照“县域有特色、乡村有特品”的原则,大力发展历史经典产业、地方传统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实行差别化发展,争创一批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调强粮食产业经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口粮自给,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300万亩左右。加大水稻集中育秧、优质食味稻米品种推广力度,打造一批优质粮食产业化基地。加快推进稻田综合种养,扩大试点示范范围,推广稻渔共作、稻鸭共作等高效种养模式,以及稻菜、稻瓜等高效粮经轮作模式,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80万亩以上,打造30个左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示范县。推进粮改饲、粮改特、粮改经,积极发展青贮玉米、鲜食玉米、“四青”作物等特粮特经作物。调精特色园艺业。把园艺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优布局、扩规模、提档次,引导发展特色蔬菜、设施瓜果、应时鲜果、珍稀菌菇等高效产业,扩大淮北沿陇海线日光温室茄果类蔬菜、长江沿线精细蔬菜生产,培育壮大一批出口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137个永久性“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和园艺标准园建设水平,加快建设蔬菜全产业链示范区和品种展示中心,着力突破越冬栽培、越夏栽培、长季节栽培等瓶颈,优化品种结构与种植茬口,实现错峰上市、错位竞争。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强化规划引领,集聚项目资源,打造一批特色田园乡村、农业特色小镇、“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推动特色产业扩面提档。

(二)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种植业产业体系。坚持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构建绿色循环发展的种植业产业体系,激发种植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力推进耕地质量提升。以高标准农田工程建成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区、耕地质量问题突出区为重点实施区域,以“改”(改良土壤)“培”(培肥地力)“保”(保水保肥)“控”(控污修复)“建”(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集成推广增施商品有机肥、秸秆生物腐熟还田、绿肥种植、酸化土壤改良、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继续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试点范围扩大至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试点面积25万亩以上。重点推广种植绿肥、冬耕晒垡与增施有机肥等轮作培肥方式,以及设施蔬菜轮控改替技术,破解设施保护地连作障碍问题,促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扎实做好部省级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创建工作,以配方肥推广应用、有机肥资源高效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结合高效节水灌溉,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设施蔬菜示范基地等平台,将膜下滴灌、空中微灌与施肥系统有机地联结起来,建立水肥一体化标准示范园区,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加快推进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抓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创建,强化畜禽养殖场与规模种植基地对接,鼓励有机肥生产企业就地就近对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实行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加大有机肥推广力度。大力推进病虫绿色防控。继续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建立健全病虫监测体系,强化病虫智能化监测预警,提升精确指导服务能力。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在水稻和果菜上集成推广“种苗处理+生态调控+总体防治”和“清园控害+综合诱杀+生化调控”绿色防控模式,2018年建立150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及环境友好型剂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行农药零差率统一配供模式,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化运作的植保服务组织,因地制宜装备高效植保机械,全面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升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能力。大力推进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鼓励发展多样化秸秆收储利用模式,开展按量补助。开展农膜回收利用试点,积极引导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地膜,扶持开展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

(三)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加快建立一二三产融合互动的发展格局。大力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加工业带动“接二连三”, 以文化创意带动“隔二连三”,以互联网带动“加二连三”,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拓展产业富民新空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坚持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积极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网络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壮大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与优势主导产业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发挥加工流通企业对基地发展、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大型行业领军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示范、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试点示范,促进农产品加工更好地满足需求,提高附加值。加快发展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大宗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加工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展销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积极发展生鲜电商、定制农业、加工体验、新零售等新业态,拓展农产品加工业内涵,引领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大力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继续推进“12311”创意休闲农业省级特色品牌培育计划,加快创意休闲农业强省建设,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延长农业农村经济产业链,让农村成为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积极发展“互联网+”“生态+” “旅游+” “创意+” “文化+” “康养+”等模式,着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产业支撑强劲、村容景致独特、基础设施完备、休闲内涵丰富、服务管理规范、共享机制健全的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把电商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结合起来,进一步整合资源、聚合要素,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电商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协同推进、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力打造覆盖全省的村级电商综合服务体。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办一批营销网店,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大宗交易、订单农业、农业众筹等业务,促进农民创新创业。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立现代种植业科技人才支撑体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加快新技术、新装备、新创意的嫁接应用,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向特色挖潜、向新模式新业态拓展,为种植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创新发展现代种业。聚焦全省种植业发展的种源需求,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大重大品种创制联合攻关力度,加快培育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特色鲜明、替代性强、优质稳产、广适多抗、适合机械化作业、设施化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前景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培育一批以“绿色发展”为核心技术路线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快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苏中苏北优势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动繁(制)种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行动计划,创新品种推广与跟踪评价机制,围绕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良种服务,加快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特色专用、高产高效新品种推广,推动优质食味稻米、专用小麦、特粮特经、特色果蔬等产业发展。集成创新产业科技。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调整优化种植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按照“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推广单位+示范基地”的组织模式,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加强粮食和园艺作物绿色高产高效、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等绿色生态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进一步集成栽培、土肥、植保、农机各环节关键技术,大力推广多抗专用品种、集约化育苗、湿(水)旱轮作、夏闲高温高湿消毒、水肥一体化、生物控盐培肥、两板一灯、两网一灌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促进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创新发展设施装备。围绕新一轮设施农业提升行动,加快种植业智能化、自动化进程。大力推广新型农业设施,引导种植户建设采光保温性能好、结构坚固、便于机械作业的新型设施。加快推广喷滴灌、水肥一体等省工节本设备,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基地)发展物联网等智能生产,提高设施园艺生产效率。加强蔬菜采后预冷设施及冷藏库(柜)建设,积极发展分拣分级、包装标识等田头初加工,促进蔬菜品牌销售和全产业链发展。

(五)聚焦市场空间拓展,加快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现代农业载体平台。着力培育一批市场知名度高的大品牌、一批产业链聚合双创活跃的大平台、一批富民带动能力强的大龙头,强化载体支撑,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中的“加速器”作用。搭好大平台。紧紧围绕产业富民目标,加强各类重点平台载体建设,提高辐射带动效果,促进提高大面积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深入推进粮食和园艺作物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争创一批全国示范县(市、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突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着力打造20个左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12个重点帮扶县南北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升级版,示范引导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全域创建,培育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区和综合体,争创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国家级品牌。培强大龙头。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多元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成立产业联盟,共同制订标准、创建品牌、开发市场、攻关技术、扩大融资等,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引进培育、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组建产销集团,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格局。鼓励组建产业联盟,联促创新、联创品牌、联拓市场、联合维权,推进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策略同向和行业自律。创响大品牌。以特色优质品种推广为基础,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创新发展思路,加强资源整合,发挥企业等市场主体作用、行业协会组织作用、政府公共服务推进作用,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以“苏”字号品牌创建提升江苏农产品整体形象。发挥我省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根据农产品消费市场特点,鼓励通过“公用品牌+行业协会+市场主体”等形式,发展“母子”品牌、全产业品牌等,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推动我省农产品品牌由数量多向品牌大、品牌强转变。

(六)强化主体培育,加快建立小农户与现代种植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经营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农业规模经营新路径,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聚、主体向规模经营集聚、服务向规模经营集聚。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涉农科研院所领办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技术难度高、单个农户做不了的良种繁育、统防统治、强制免疫、测土配方施肥、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产服务,引领农户参与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推广“龙头企业+规模种养户+合作社”等共同发展模式,推动主体之间紧密联结、利益共享,提高各类经营主体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重组、农民合作社联合、服务组织协作、家庭农场集群,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生产经营性产业新联盟、新主体、新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全面贯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要求,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思路、创新路径、创新机制,持续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突出推进种植业绿色发展,助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要切实履行职责,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排出产业项目清单,狠抓工作推进。要强化绩效管理,制定工作计划,细化责任分解,加强督查考核,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合理调配资源,完善体系队伍,将种子、植保、耕环、作栽、园艺等部门力量聚集到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形成推动合力,为种植业绿色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要强化典型培育挖掘,总结经验模式,加强宣传推广,带动面上种植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

(二)强化政策保障。不断完善种植业支持保护政策,进一步加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稻田综合种养试点等项目扶持力度,增加农田基础设施、耕地质量建设投入,夯实种植业发展基础。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向,大力支持种植业绿色发展、特色产业培育、良种更新替代、全产业链示范建设、生产全程服务、产业创意及业态创新等,促进全产业链提升、一二三产融合,进一步激发种植业发展活力。

(三)强化农资监管。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严格行政许可,强化市场监管,加强与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强种子生产经营信息备案管理,深入开展种子“双打”专项行动,突出治理生产经营“白皮袋”种子等违法行为,引导农民科学选种用种。切实履行好《农药管理条例》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责,严格履行行政许可审批职责,加强农药指导服务,强化农药市场监管,健全农药管理体系,推进农药管理信息化,积极加强农药产销用全程可追溯管理。

(四)强化指导服务。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协作,加强农情监测调度。建立与统计、物价、商务、供销等部门的定期会商机制,强化生产和市场行情监测,及时准确分析发布产业发展动态和市场运行信息。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建立挂钩联系点,主动做好技术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充分利用中国农交会、江苏农洽会、江苏国际农展中心等平台,积极参与国家品牌创建推介活动,加大品牌农产品营销宣传力度,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形象,帮助农民卖,指导农民赚,促进农民富。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2017年11月27日